忠诚印丹心——写在蔡和森同志诞辰130周年的学习感悟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4-04?点击:


【编者按】蔡和森同志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他短暂而光辉的一生,深刻践行了“忠诚印寸心,浩然充两间”的铮铮誓言,他的革命业绩、崇高精神和伟大风范,永载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史册。蔡和森建党思想、蔡和森与湖湘文化、蔡和森的革命哲学,无不激励着后人研究、学习,其思想精髓是一座跨越时空的精神丰碑。在新时代新征程上,重温蔡和森的建党思想与革命精神,既是回望初心、传承红色基因的历史自觉,更是激励今人以理论清醒筑牢政治坚定、以斗争精神应对风险挑战的时代召唤。在蔡和森同志诞辰130周年之际,学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赴蔡和森纪念馆开展专题学习。现编发学习感悟如下。



蔡和森建党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党委副书记、校长  盛明科


1920年,旅法青年蔡和森在写给毛泽东的信中,发出了“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的时代最强音,毛泽东回信称赞“见地极当,我没有一个字不赞同”。蔡和森作为最早提出建立中国共产党的人、中国共产党早期卓越的理论家,这一跨越大洋的信函传递着马克思主义和建党真理。

蔡和森在写给毛泽东和陈独秀的三封信中,探讨中国革命的理论、策略,以及组建中国无产阶级政党问题。他系统阐明了有关建党的理论、方针和组织原则,强调:中国共产党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和“神经中枢”;这个党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决反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必须采取阶级战争的方法,发动人民大众起来革命,推翻反动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必须密切联系群众,成为群众运动的领导者;必须是高度集中的组织,有铁的纪律,是一个团结的党。蔡和森同志这些具有远见卓识的建党思想,符合中国革命的实际,对国内早期共产主义者的建党活动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蔡和森建党思想犹如穿越时空的火炬,既照亮了中国共产党的来时路,更指引着新时代党的建设新征程。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需以“两个结合”为根本遵循,深入挖掘早期共产党人思想遗产的当代价值,让百年大党永葆“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的生机活力。蔡和森建党思想的当代启示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在政治建设上强调理论武装

蔡和森主张党的指导思想必须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他在给毛泽东的信中说:“我意中国于二年内须成立一主义明确方法得当和俄一致的党,这事关系不小,望你注意”。就是强调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依照俄国布尔什维克的建党原则组建中国共产党。蔡和森非常重视理论学习,他到达法国蒙达尔纪后,在迥异的语言和文化环境中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和各种宣传性报道,得到很深的体悟。经过系统阅读和翻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著,蔡和森对社会主义和列宁的建党学说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他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察世界形势,分析社会现象,思想开始成熟起来,见解也变得愈发深刻。蔡和森开始成为一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不断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学习蔡和森建党思想,强化理论武装,对于用党的创新理论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永葆百年大党的生机活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在组织建设上突出铁的纪律

蔡和森认为党组织必须集中统一,并且有严格的纪律。他主张“党的最高机关为中央委员会”“无论报纸、议院、团体及各种运动,绝对受中央委员会的指挥和监督,绝不准单独自由活动”“党的纪律为铁的纪律,必如此才能养成少数极觉悟极有组织的分子,适应战争时代及担负诺大的改造事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纪律是管党治党的“戒尺”,也是党员、干部约束自身行为的标准和遵循。《中国共产党章程》第三十九条规定,党的纪律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完成党的任务的保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靠什么管,凭什么治?就要靠严明纪律。党的纪律包括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其中,政治纪律是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纪律,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是遵守党的全部纪律的基础。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最核心要求是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三、在党内监督和党内民主上提倡批评与自我批评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忠实拥护者,蔡和森在工作中也秉承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精神。党内曾出现过严重的机会主义错误,蔡和森发文《党的机会主义史》直接指出当时机会主义错误的原因在于党过于相信和依赖资产阶级,忽视了无产阶级的强大力量,并提出针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同时蔡和森自己在负责巡视顺直省委、重整顺直省委党委期间也发文指出自己的错误,虽然避免了八七会议前的机会主义错误,但是自己的极端民主化和小资急进主义并不比机会主义的错误小,并为此勇担责任。蔡和森这样描述过自己的错误“组织方面对过去机会主义的纠正到另一个极端去了,使群众更不相信党了,还有号召恢复老同志一点也有错误”。

中国共产党优于其他政党的原因之一就是敢于自我革命,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党不断遇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向前发展的过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一文中指出:我们党追求的理想崇高而神圣,肩负的使命艰巨而繁重,只有以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自己,以强烈的忧患意识警醒自己,以自我革命精神锻造自己,不断提高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才能确保党始终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同时要看到,随着形势任务、外部环境变化和党员队伍自身变化,党内不可避免会出现各种矛盾和问题,必须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及时消除各种消极影响,确保党始终充满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湖湘文化与蔡和森建党理论贡献

党委副书记  朱  强


学校为缅怀纪念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自2021年纪念蔡和森诞辰126周年以来,先后次举办学术研讨会,2021年获批了“蔡和森建党思想研究”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今天,我们以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习形式纪念蔡和森诞辰130周年,充分彰显了学校继承发扬蔡和森等革命先烈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坚定决心和行动自觉。

理论贡献之一:信仰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

他之所以能“猛看猛译”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成为“极端马克思派”,关键在于他涵养了深厚的“胸怀天下”“敢为人先”的湖湘文化特质。蔡和森喜爱文史,于1915年秋天跳级考进了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文史专科学习,杨怀中、徐特立等老师对他影响很大。1918年,蔡和森和毛泽东等人以“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为宗旨成立新民学会。

理论贡献之二:最早提出了完整的建党思想理论

他不仅是第一个提出“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的人,还系统阐述了有关建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组织原则。他明确指出,要发展中国革命,必须成立共产党。他认为:一是,这个党必须是无产阶级革命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作战部”。二,这个党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三,这个党必须采取彻底革命的方法,反对改良主义。彻底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发动工农群众夺取政权,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四,这个党必须密切联系群众。五,这个党必须有铁的纪律。蔡和森对于建党思想及其理论贡献,与他深受湖湘文化“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紧密相关,他注重紧跟时代步伐,既立足现实又着眼长远,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总体把握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理论贡献之三:率先提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他鲜明地指出:“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在世界各国共产党是一致的,但当应用到各国去,应用到实际上去才行的。”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思想的较早阐述,也显现出他坚持实事求是的品格。

理论贡献之四:勇于坚持真理,敢于同党内错误思想作斗争,始终强调注重结合中国革命实际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他坚决反对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提出的“一切工作归国民党”,反对陈独秀提出的在统一战线中“没有阶级斗争,只有民族斗争”等右倾观点,强调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后应保存党的独立性”。大革命失败后,蔡和森对“二次革命论”“一次革命论”等错误观点进行严厉批驳,指出在经济落后的中国,首先必须进行民主革命,“在民权革命完全胜利的条件之下,才能开始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这都是当时事关中国革命前途命运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他观察深刻透彻,分析鞭辟入里,从理论上解答了人们困惑,具有很强鼓动性和说服力。

理论贡献之五:注重党的历史研究

他的理论建树既是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革命实践使然,也与他善于及时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有着直接关系。蔡和森是党内系统研究党的历史的第一人。他以中国近代社会为背景论述党产生的社会根源,从政治、经济、社会、阶级及国际等方面,阐明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必要性,并梳理出党的早期历史的基本线索,奠定了党史研究基础。

蔡和森一刻也未停止过对救国救民真理的追寻。他怀着“以一人之忧共诸天下,以天下之忧纳诸一身”的赤子情怀,孜孜不倦、上下求索,最终找到马克思主义这个救国救民的强大思想武器,成为五四时期先进知识分子群体中最早领悟马克思主义真谛的精英之一,是党内公认的早期著名理论家。毛泽东说:“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做的,和森同志都做到了。”邓小平曾动情地说:“蔡和森同志是我党早期的卓越领导人之一,他对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中国人民永远记着他。”



蔡和森革命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  张卫明


蔡和森(1895—1931)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宣传家和革命家。他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创始人之一,还在马克思主义革命哲学思想的传播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下面我将从唯物史观、建党思想、社会进化史研究以及人才观四个方面,探讨蔡和森革命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当代价值。

一、蔡和森革命哲学的核心:唯物史观 

蔡和森的哲学思想以唯物史观为基础,他深刻认识到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方法论。在1920年与毛泽东的通信中,蔡和森明确提出“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这一观点为中国共产党奠定了理论基础。他认为,唯物史观不仅是分析社会历史的科学工具,更是指导中国革命实践的思想武器。

蔡和森对唯物史观的理解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强调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二是重视阶级斗争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主张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社会变革。他的这些思想为中国革命的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辟了道路。

二、蔡和森的建党思想与革命哲学基础 

蔡和森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理论的重要贡献者。他在留法期间通过研究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建立中国共产党的必要性。1920年,他在给毛泽东的信中明确指出:“先要组织党——共产党,因为他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这一主张体现了他的建党思想与唯物史观的紧密结合。

蔡和森认为,党的建立必须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同时要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他主张通过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变革,这一思想在党的早期纲领中得到了体现。他的建党思想不仅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也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三、蔡和森的社会进化史与革命哲学

蔡和森的《社会进化史》是中国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写就的社会发展史著作。该书以摩尔根的《古代社会》和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为蓝本,系统分析了人类社会的进化过程。

在《社会进化史》中,蔡和森将人类历史划分为野蛮时代、半开化时代和文明时代,并详细探讨了家庭、财产和国家的起源与进化。他特别强调家庭制度的演变反映了生产方式的变革,这一观点为理解中国社会的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此外,他还结合中国的宗法家族制度,分析了中国社会的特殊性,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提供了重要参考。

四、蔡和森的人才观与革命哲学思想 

蔡和森的人才观是其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中国革命的成功离不开德智体兼备的人才。他提倡“只计大体之功利,不急小己之利害”的道德观,强调人才应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重。

在人才培养方面,蔡和森主张通过集体力量培养大批革命干部。他认为,人才不仅需要理论知识,还需要在实践中锻炼。这一思想在党的早期组织建设中得到了贯彻,为革命事业培养了大批骨干力量。

蔡和森的革命哲学以唯物史观为核心,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提出了许多具有开创性的理论观点。他的建党思想、社会进化史研究以及人才观,不仅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辟了道路。蔡和森的思想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借鉴。



蔡和森与“第二个结合”探析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于  意


蔡和森,第一个叫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卓越领导人之一,著名政治活动家、理论家、宣传家。杨昌济老师称其和毛泽东:“二子海内人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法国留学期间,毛泽东回复蔡和森关于“创办共产党的必要性及行使社会主义的必要方法”的信中写到:“见地极当,我没有一个字不赞成”。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第二个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湖南文蕴深、文脉广、文气足。湖湘文化,源远流长;上承虞舜,中嗣屈贾,下接朱张,已经发展成为中华文化中异彩纷呈的奇葩。从“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大义凛然,到“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的崇高气节,从“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的湖南血性,到“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悲壮豪迈,在长期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创造中,湖湘文化凝练出了激昂的爱国主义精神、忧国忧民的忠贞情怀、深厚的民本主义思想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担当等文化精髓,成为湖南人民的宝贵财富。作为湖南人的蔡和森,深受湖湘文化滋养。

蔡和森在长沙求学期间(城南书院、岳麓书院),深受湖湘文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染。近代以来,城南书院走出了不少豪杰,如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湘军之父罗泽南,中国第一位驻外公使郭嵩焘,湘中大儒何绍基、王闿运、王先谦,中华民国元勋黄兴,辛亥革命思想启蒙先驱陈天华等。岳麓书院涌现出了陶澍、魏源等引领时代潮流的名人。求学期间,深受对这些校史名人影响。这种以湖湘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长期熏染,是其思想发生重要转变的内在因素,下面我和大家探讨墨子、谭嗣同对他思想转变的影响。

在蔡和森早期思想中,尤为推崇的是墨家学说。他十分赞赏墨子的“兼爱”思想,以“兴天下利,除天下害”为志,力求“伸民气,除暴君”。他继承了墨子“对等互报”“义利合一”的精神,而大力主张以恶制恶。蔡和森打破了儒家那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道德观,激烈地斥责时下自视清流,洁身自好的风气,而“慨世之君子,为种种的舆论律、道德律所束缚,只能为伪善,不能为伪恶,是以小人得积极横行”。青年蔡和森那源于墨学的以恶制恶的思想的形成对于他探求救国真理迅速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起了重要作用。

谭嗣同对蔡和森的影响最深,他的高尚品格和英勇献身精神深刻影响蔡和森。谭嗣同被铺前,许多人劝他出走避日使馆,他却说:“各国变法,无不从留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留血者,此国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他认为,追求真理,必须具备为真理献身的精神。康有为、梁启超在戊戌时期都致力于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并作出过相当重要贡献,但他们私心杂念较重,在探求真理的道路上,或浅尝辄止,或则后来又走回头路,独有谭嗣同无私无畏,后来居上,更接近真理,“视荣华如幻梦,视死辱为常事。”这正是谭嗣同之所以超出康梁,也正是蔡和森之所以特别敬服谭嗣同的地方。蔡和森青少年时期即抱定救国救民的大志,经常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自勉。1931年蔡和森在广州英勇就义,临别前,还鼓励难友们坚持斗争,说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我们的。他用鲜血和生命实践了自己在《少年行》中所发出的誓言:“忠诚印寸心,浩然充两间”。临危不惧,横眉对敌的气概,同谭嗣同先后互相辉映,光照史册。



传承红色基因 弘扬忠诚精神

团委书记  刘  佳


参观完蔡和森纪念馆,倍感蔡和森的生平事迹是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忠诚精神的生动教材。尤其是蔡和森对党忠诚的精神,不仅体现在他对共产主义信仰的坚定,更体现在他为革命事业所作出的巨大牺牲。他在《少年行》中曾说:“忠诚印存心,浩然充两间。”他是中国共产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始人,是第一批践行“党有号召,团有行动”之人。在革命斗争中,蔡和森被捕,遭受严刑拷打,但他始终坚贞不屈,坚守对党的忠诚。正如他所言:“革命者,为主义而生,为主义而死。”蔡和森的一生,是对忠诚精神最深刻的诠释。

作为团工作者,尤其是在湖南这方红色沃土上的思政工作者,我们更应该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忠诚精神,激发青春新动能。

加强校地联动,构建社会化共育模式,筑牢“启蒙播种”的信仰根基

要充分利用搜狐体育:和湖南省的优质红色资源,结合我校教育优势,与校地共建思政教育实践基地。从蔡和森同志一生看,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宣传家,他的理论成果很多,我们要学习蔡和森对党忠诚的精神,就要沉下心去,研究如何创新性的用青言青语推进思政教育。我们要优化线下红色基地发展路径,推进线上红色之旅建设,组建校地共用的青年学子宣讲团,团组织定期举办忠诚精神教育讲座和研讨会,邀请党史专家、优秀党员代表分享他们的故事和经验,以此激励团员们将忠诚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沉浸式体验,确保红色基因融入血脉。

丰富第二课堂,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培育“拔节孕穗”期的时代新人

团委将紧扣“大思政课”育人工作格局的中心任务,实行三步工作法,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让青年用眼睛感受革命精神、体会忠诚精神,用脚步丈量红色土地。“走”出去,以蔡和森纪念馆为起点,组织学校青年通过“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支持基层团组织开展红色研学、实践等主题团日活动,让团员青年们追寻先辈足迹,汲取奋进力量;“看”进去,深入挖掘湖南尤其是娄底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联合思政教育实践基地,以创意设计手法和创新性表达把红色文化变得生动走心,吸引青年观看;“讲”出来,组建青年学子宣讲团,利用寒暑假、节假日在全市红色革命纪念场所、革命教育基地等阵地,常态化面向游客群众开展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志愿宣讲,服务地方。

深入社会实践,搭建知行合一的实践舞台,助力青年“成长成才”挺膺担当

结合社会实践活动,招募优秀志愿者,在湖湘大地和自己家乡,紧抓重大时间节点,通过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和返家乡活动,以课题立项的形式在全校组建志愿队伍,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流动课堂”,深度参与当地产业、教育发展,城市建设等结合;以“知、行、拍、讲、写”的形式,制作红色文化视频短片,撰写调研报告和实践日志。同时,通过调研大赛、设计大赛等方式,将实践成果落地。联动团属新媒体矩阵,推进红色基地建设的宣传。使得“红色筑梦之旅”变成“红色创意实践课”,让青年学子在实干实践中赓续着红色基因。

(宣传部供稿)